【印聯傳媒內容摘要】進入2011,在“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國內經濟格局有了不小的轉變,而在互聯網相關行業更是開始了新的發展。中國互聯網企業歷經新的十年發展之期逐漸開始擺脫了之前的各自為陣的發展模式,轉而開始構建各自的陣營城堡,團結更多的網民與小企業合作開發相關領域,即互聯網專業平臺開放化趨勢。搜索引擎與應用領域的百度,社交平臺與應用分享的騰訊,電子商務的阿里巴巴,門戶網站的新浪,再加上網絡應用與安全領域的360。互聯網時代,是全民參與的時代,隨著普通用戶的參與和更多小企業的加入,沒有一家企業能夠單獨再主導市場,因此構建各自的城堡,劃分領域團結更多的力量才能夠真正實現企業與行業的共同發展。
2011年2月23日,阿里巴巴旗下淘寶網宣布全面開放戰略,開放范圍包括了賣家、買家、無線、物流等眾多領域,吸引第三方開發者、企業和服務商進入。同時,淘寶還宣布2011年將是其“開放年”,全年戰略將圍繞開放展開。
2011年3月16日,騰訊在公布了2010年財報之后,騰訊CEO馬化騰在發布會上表示,騰訊的開放平臺戰略已全面啟動,不僅涵蓋旗下QQ、QQ 空間、微博以及財付通各個平臺,還將在微博、電子商務、搜索和網絡安全等一些新的戰略領域進行大量資本投入。而就在此前的3月10日,騰訊WebQQ開放平臺開始低調內測。
2011年3月28日,百度應用開放平臺廣告系統上線,這是繼百度CEO李彥宏在去年“百度世界”上宣布推出應用開放平臺之后的又一重要舉措。至此,百度完成了在其開放平臺上進行商業鏈條搭建的關鍵一步,整個平臺在收益、分成的推動下,持續能力得到進一步強化。

現有具備構建開放平臺能力的大企業正在積極布局,而與此同時,一個新的城邦正在逐漸浮現出來。
3月中旬,360公司將赴美國紐交所上市的消息落地。在其招股說明書上,清楚注明了這樣幾點:中國第3大互聯網公司;第2大瀏覽器提供商;第1大互聯網/移動安全公司;超過80%的網民滲透率;每個月活躍用戶超過3億。
而一個關聯消息是,就在2月23日,360推出了“團購開放平臺”,團購網站可以接入其API并與360進行平臺收益分成。
首先,360攜其巨大流量和強用戶黏性,具有用開放平臺吸引互聯網勢力的能力;其次,開放平臺也將幫助360完成商業模式搭建,彌補其用戶巨大但收入規模相對較小的問題。據內部了解,團購開放平臺僅是360的第一步,后面還將有更多步驟展開。
百度、騰訊、阿里巴巴、新浪和360,五大城邦的格局已日趨明顯,城邦的態度、架構也越來越清晰。每個城邦都是一個生態系統:擁有大量用戶,本身做底層平臺,平臺之上則是與用戶進行互動的一個個“應用”,而這些應用來自眾多企業與互聯網公司乃至開發者,最后在服務用戶的同時,由應用與平臺一起共享收益。
對企業和互聯網勢力來說,這些城邦的開放毫無疑問是一件好事,尤其在現在這一開放的早期,越早進入城邦,就越能在應用相對稀少的狀況下得到吸引用戶的機會,越能站穩腳跟。
但新的問題是,應該進入哪個城邦,抓住哪種類型的用戶,采用何種模式以及這個城邦的實力、心態、規則體系是否適合自己?
與上一季度相同,本次報告中競爭力總分最高的仍然是騰訊,最低的為新浪。百度由原本第2位降至第3位,而阿里巴巴取而代之。值得一提的是,360這一新城邦初次入選即得到586分,高于新浪,在五大城邦中排名第4位且僅比百度低10分。
如果說上次報告騰訊的領先并不明顯,則在本次報告中,騰訊的優勢進一步加大,開始拉開與第二名的距離。除了在自然條件和城邦實力中保持領先之外,騰訊在制度與文化維度的得分,與之前比有了較大提高。
阿里巴巴雖然因為資本杠桿問題,在城邦實力上弱于騰訊與百度,但其自然條件具有一定優勢,這很大程度上與其在電子商務領域的霸主地位和電子商務這一互聯網領域的特點有關。同時,在制度與文化上,雖然受限于電子商務產業鏈條過長、開放平臺整體系統過于復雜等因素,在制度建立上有一定困難,不如新浪模式簡單,但阿里巴巴對開放平臺的整體把控和文化的建立上強于騰訊與百度。
與阿里巴巴正好相反,百度強于城邦實力,企業近年的成長速度非常矚目。但不管是在自然條件還是制度與文化上,百度都并不占有優勢。在自然條件上,因為客戶端和瀏覽器的崛起,百度在用戶遷移成本這一指標上面臨較大考驗;而制度與文化上,百度還需要對外展現出更加開放和完善的規則體系。
對新浪來說,制度與文化上的優勢是毫無疑問的,但自然條件、尤其城邦實力的弱項也是毫無疑問的。如何能在未來繼續在制度與文化上領跑,與此同時盡快基于平臺找到強化自身規模、收益和成長性的方法,是新浪面臨的首要問題。與其他城邦相比,新浪需要在整體實力上盡快站起來。
360的企業模式完全不同于其他四個城邦,甚至其開放平臺的建立方法也全然不同。除了用戶上有一定優勢之外,360在制度與文化上也有一定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其開放平臺戰略的成敗將決定它的未來,因此呈現出主動與積極的拓展態勢。就目前來看,360最大的問題在于巨大的用戶與其收益不成比例,這導致了其城邦實力偏弱。
印聯傳媒轉載自商業價值雜志
相關閱讀:中國首屆快印行業TOP100品牌評選活動
DIY個性印品測評專題
品牌化成就快印店騰飛之路
從騰訊看中國互聯網 創新是發展的原動力
行業關注:換屆選舉為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注入新活力
人才共建戰略 北京印刷學院開展人才互動試點
發掘品牌核心力 印企通過“雙品牌”塑造明天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